結論與討論
濃度為50mg·L-1和100mg·L-1的S3307促進了兩個葡萄品種果皮花色素的形成,從而促進了果實的著色。S3307處理分別降低了兩個葡萄品種的有機酸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糖酸比。雖然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但百果重提高。所以,總體上改善了果實的口感,提高了果實的品質,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試驗所測夕陽紅可溶性糖含量比相關文獻記載偏高,且成熟期也早,這可能是受氣候、環境條件、取樣等因素影響,但測定時葡萄已達到完熟,這需要通過試驗做進一步探討。試驗結果表明,花色素的形成與糖酸比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線性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在果實成熟過程中,有機酸含量下降并轉化為可溶性糖。花青苷是由花色素和糖組成的,花色素又是在糖代謝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細胞中花色素的形成要以足夠的糖含量為條件。所以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大量積累可溶性糖的同時,又有大量的有機酸轉化為可溶性糖,使糖酸的比值增加,從而更有利于花色素的大量形成。另有報道,糖不僅是花色苷合成的前體物質,而且還誘導某些關鍵酶的活性(Creasy,1968;Saure,1990),對此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兩個葡萄品種均是隨著果實的成熟葉綠素含量呈下降趨勢,而花色素呈上升趨勢,二者無明顯的相關,但葉綠素的降解有可能促進花色素的合成。另外,決定果實底色的葉綠素降解使果實底色變淺的同時,有利于紅色的花色素顯色,也是促進果實著色的一個原因。對成熟果實的測定中,發現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這可能是因為S3307促進了花色素的形成,有關報道表明PAL是影響花色素形成的一種關鍵酶。因為從內源上看,花色素是由糖酵解途徑轉為戊糖回路,而其碳原子分別來自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解氨酶抑制了苯丙氨酸向著形成蛋白質的方向轉化,促進了其向花色素形成的方向轉化。在整個試驗過程中,S3307沒有改變所測定的各項指標的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