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地區農科所楊奕味王美英
寧波地區部份土壤有大麥缺硼癥狀,施用硼肥有增產效果,而且在部分地方已大面積使用(8)。本文著重研究硼酸(H3BO3)使用濃度對大麥產量和植株某些成分含量的影
響。
一、材料和方法
試驗土壤為本地區的奉化縣肖鎮公社同豐大隊沿江沖積性泥砂土和奉化縣溪口鎮公社新建大隊山地黃泥砂土。土壤的基本肥力,泥砂上和山地黃泥砂土分別為:有機質2.39%和3。28%,全氮0。169%和O。255%,全磷(PZO。)0.137%和0.107%。全鉀(KZO)2。03%和2.06%,速效氮都是40ppm,速效磷78.ippm和40.7ppm,速效鉀80ppm和
165ppm,水溶性硼(B)o.llppm和0.12ppm。試驗處理為:1.無肥區;2.對照區;3.噴0.1%H3BO。;4.噴0.2%H3BO3;5.噴0.4%H3B03;6.H3BO3拌種。小區面積5厘(山地黃泥砂土2。8厘),隨機排列,重復3次。試驗田肥料用量除無肥區外,都是每畝施硫酸按75斤,過磷酸鈣30斤,硫酸鉀20斤;其中硫酸錢作基肥、分孽肥和拔節肥3次等量施用。磷鉀肥作基肥于整地作小區后一次施入。硼肥施用方法,處理3一5使用硼酸(HoBO:)水溶液,折每畝每次用液量都是100斤。于分孽期、拔節期各噴一次。對照區噴等量清水。處理6為每斤種子用5克硼酸拌種(每畝播種量20斤),先把硼酸粉溶于半斤熱水中于播種時拌入種子。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試驗期間對同豐大隊泥砂土試驗區植株進行采樣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
1.硼肥用量對大麥分孽的影響分孽過程列于表l。表1表明,噴硼區比對照的分粟數有所增加。其中山地黃泥砂土增加較多,如生長后期的4月18日,噴0.1%、0.2%和0.4%H:BO:液的每平方尺比對照增加數為11.4個、14.7個、7.1個,折每畝分別增加6.8萬、8.82萬、4.26萬,相對增加率為17.06%、22.01%、10.47%。但拌種的對苗生長有明顯的抑制用。如山地黃泥砂土4月18日拌種苗數比對照每平方尺減少27.5苗,減少41.17%;泥砂土3月31日減少11.5苗,減少41.82%,因而成穗數亦減少41.96%。田間苗的生長,拌種區出苗后即見葉鞘逐漸發黃,生長較緩,待開春后才恢復正常生長。受害重的甚至苗期全株死亡。
2.硼對大麥葉片氮磷含量的影響表2表明,硼對大麥植株氮磷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0.2%H3BO3的為甚
(0.4%HoBO3略有降低)。對照處理的氮磷含量之所以降低,可能由于根的頂端分生組織的死亡或根尖膨脹影響根的吸收(4),尚待觀察證實。
3。硼對大麥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Jaeob和Stevens(1941)研究過硼與糖分的關系,Seott(1960)和Palser(1956)提
出硼在植物體內防止糖合成部位的糖過量聚化作用中似乎起保護機制(5)。據我們測定(表3),大麥噴硼有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至于灌漿期糖分含量有所下降〔0.4%HoBO。除外),推其原因是硼促使碳水化合物向子實的運輸之故(4)。
硼有促進核酸(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和子實中蛋白質含量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質含量能增加
0.45一1.97%。這對改善品質有一定的意義。缺硼能引起植物體內生理紊亂,施硼之后,植株氮磷和糖分含量增加,而這些成分正是合成核酸的必要原料。在蛋白質合成中,不僅早已證明硼對蛋白質合成有關(6),而且亦與核酸有關。Caspersson(1947)曾首次發表關于核酸參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原理(“)。在今天,蛋白質的合成機理中,已解
決了核酸何以能夠如此緊密地參與這一過程(4)。
5。硼對大麥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表5表明,硼酸不同濃度和施用法對大麥經濟性狀和產量有不同的影響。在增產作
用中,以O。2%H3BO3增產最顯著,0。4%H3BO3不如0.1%H3BO3。至于拌種的,由于出苗后即呈明顯受害,成苗較少而且多為后發苗,以致增產作用較少?磥。以0.2%H3BO。較好,這與已報導的棉花噴硼適宜濃
度。.2%硼酸相一致(7)。
三、結論
1.硼酸噴射濃度以0.2%的****,增產56.25%,其次0.1%,增產37.5%;再次為0.4%,增產18.75%;拌種對苗期有傷害作
用,僅增產12.55%。
2.噴硼提高葉片的氮、磷、可溶性糖
參考文獻
〔1〕科技簡報(浙江),2979,2,14一15
〔2〕寧波農業科技,1981,3,1一6
〔8〕寧波地區大麥噴硼評審會議資料,198),4
〔4〕植物生理學(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79,
162、289頁
〔5〕GordonrBradford:Boron(Edi士edbJAomer
D.Chapman:DiagnostieCriter沁forPlants
and50115.SeeondPrinti刀g)P.33一34,
1973
〔6〕核酸及其生物學意義(中譯本),科學出版襖,
1981,P156頁
〔7〕植棉經驗交流(內部參考資料),第6輯P16,
1981一4